李子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李子柒视频走红之后,也招来了一些质疑。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美化了中国农村生活,并不能代表全部农村,但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而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


“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


李子柒被写入考卷引发家长担忧。出题者: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乡村是田连阡陌、桃花流水,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置身于繁花硕果之间,一双巧手可提阔刀可执绣针,仿佛无所不能。


有人质疑她的视频不过是摆拍作秀,遮掩了真实农家生活的脏污泥泞、粗糙朴素。而这幅"虚幻"的农村画卷,恰恰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诗意想象不谋而合。


长居于冰冷、刚硬的钢筋水泥之间,谁又不.渴望掬一捧清凉的泉水.嗅一口怡人的花香?"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外国观众在中国乡村的青山绿水中.在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包围中能够寻求到共情与共鸣.这不就是一种积极而正向的文化传播吗?




对照李子柒视频下的评论,有英语、日语、韩语、泰语等,语言种类多样,而且一致表达对李子柒视频的喜爱之情,从侧面说明她的内容具有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力。原因何在?


首先,李子柒视频中没有台词,再加之她本人说话很少,这就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让观看者专注于视频内容。反之,一些主打语言特色的中文视频,即便加上英文字幕,由于受众缺乏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理解上有困难,使得这些视频在海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李子柒视频内容差异化明显。在海内外,美食、田园生活的视频都容易传播,因为它切实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都市居民,总是希望在自然风光和原始劳作中得到慰藉。李子柒的视频另辟蹊径,成功描摹了一个大多数人求而不得的田园生活,独具风格的内容让她在视频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李子柒的视频满足了西方受众对中国乡村的想象。长期以来,中国乡村都是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受众的脑海中。由于缺少新闻报道和实际体验,中国乡村在西方世界有两种典型印象,要么是贫穷落后的,要么是诗意神秘的。李子柒的视频将东方诗意神秘的一面具象化展示出来,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南华早报》在对李子柒进行专访时,曾评价道“李子柒的视频有着电影质感,但真正令观众惊艳的.是她对于食物.自然和中国文化的深厚知识底蕴。”从屋内篾灯到屋外秋千,从夏荷作酒到冬梅作馅,从随手所制的胭脂到兴起而编的衣裳,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李子柒的视频总给人以扑面的古朴气、传统味。


在日常视频之外,她还专辟了一个东方非遗传承系列,将只存留于时光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拣出洗净、细细打磨,重新以精致而生动的短视频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李子柒往往会附上长文,详细讲解与之相关的非遗历史起源和传承现状,赋予视频本身更厚重而深沉的历史意义。


看完视频,有人想起了自己儿时曾亲密接触的传统文化,有人深深惊叹于非遗工艺的纷繁复杂,有人因参与了相似的传承工作而深有共鸣-李子柒短视频的良好口碑与热烈回响印证了此种创新性传承的成功,她瞄准了当代年轻人的碎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映衬,让抽象而遥远的传统具象化为精致的形式与个性的表达,这不也是一种传承的“匠心”么?


而无论是借潮流宫廷剧之东风的爆款故宫文创,还是搭科技与现代传媒之快艇的原创文化节目,都在进一步阐述创新的重要性。文化传承不能疏离地止步于博物馆冰冷的玻璃展柜,只有将传统融入生活,以创新赋予传承更多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让大众感知到文化的温度,才能真正促活传统。




古老戏台上的坚守固然令人钦佩,但以新形式.新方法搭建的新时代文化展台“也是可喜的变化。白先勇炮制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李子柒以短视频呈现非遗的“前世今生",单霁翔让故宫文创成为网络爆款……


他们的创新性传承勾起了诸多年轻人的文化记忆,掀起了互联网的国风浪潮。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而只有将传统与革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强强联手.让华夏文明永远熠熠生辉。




文化输出不能靠生搬硬讲,将文化语言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文化故事,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博主李子柒凭着古风美食短视频在海外走红,她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让更多外国人迷上中国文化,爱上中国传统。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们要把握国际话语权,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就要以文晓人.以情动人,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等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 柒的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各国公众的“跨文化”喜爱,这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子柒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她当然不可能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形象,但全面和整体需要的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片断所形成的生动鲜活的立体形象,没有许许多多不全面、不整体的传播,就不可能构成真正的传播丰富性。


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简单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李子柒视频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生活中真实的存在,能够吸引对这样的文化和生活样态缺少了解人们的强烈兴趣,这显然不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也没有流于粗俗和低级,而是注重传播的题材吸引力。这说明选择合适的素材是传播的重要方面。


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它是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创造了中华文化跨文化理解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消极的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


李子柒的视频,没有过多高深讲解,只是通过中国式衣食住行,体现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致。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能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外国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论说:“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迪士尼+厨神当道”“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有网友看了她的视频后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




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中国青年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李子柒被写入小学语文考卷,目的是为了展现中华民族为理想而奋斗的这种精神,但是李子柒毕竟作为一个网络公众人物而小学生接触网络甚少,对于网络的分辨能力较差,若将李子柒写进考卷,这就存在一种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网络世界发挥网络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的倾向。


 小学的年纪本就应该多多向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去拓展,但是这份考卷里面出现的一个网络公众人物,就会给孩子一个提示:你应该去网络世界里面多探索,多寻找一下里面的榜样,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若因此而导致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现实生活的探索中,我觉得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 


同时,李子柒作为一个网络公众人物,虽然是中国文化的大使,但是在她的身上存在的争议还是很多的,如果小学生因为这一些争议的某一些消极方面认为这就是考卷上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的话,反而会错误的引导小孩学习在一些公众人物上面的消极的负面的地方以及品质。 


再有,在考卷上出现网络公众人物,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偏门的出伐,因为小学生接触网络,接触手机以及电子产品的机会就很少,这样子就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是已经全面的了解到了这样子一些公众人物,他的背景,他的作为以及它的影响,这样子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考试不公。 


因此我觉得将李子柒写入考卷应该慎重,再慎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充分的考虑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学生了解到这样一个人物之后会产生的一些影响。而不是片面的,从一个人物的,一个单薄的角度去引导学生。

评论
热度 ( 21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罱丛 | Powered by LOFTER